昆仑山枣业-和田玉枣> 行业新闻> [爱心传递] 和田玉枣农事件引发后续,百家公众号联合助力枣农,还有十几天,需>
还有十几天,枣子再发不完就全要喂牛羊!
这是一次爱心接力!和田玉枣农需要您的接力!
先看一则一年半前的新闻
来自《光明日报》
每一年,和田玉枣农都面临优质滩枣出不去的问题
2016年,继南开大学支援后
2017年,我们开始着手支援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
……
两年前的临县,终于不负众望的迎来了红枣的大丰收。但面对“丰收,却没有人能喜悦的起来。
很多枣农一颗枣都没有卖出去
侥幸卖出去的枣
价格低贱的让人心酸
2毛钱一斤卖了1.5万斤,才卖3000元
央视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
时至2016年底
情况依然未有改善
红枣依然滞销
枣民家中堆积如山的大枣
至今无人收购
漫山遍野散落的红枣
已然又是一摊摊
巨大的灾难
再过10多天
枣民只能无奈的
将卖不出去的枣子再度喂了牛羊
剩下的含泪倒进沟里
也尝试过锯掉赖以生存的枣树
试图用减少产量来提升价格
一棵枣树从种植到结果需要五年
锯倒却只需要数分钟
然而照样销售无门
今年连媒体都不再进行关注
红枣无法换钱
孩子们读书只能贷款
枣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继续被阻断着
苦难的生活仍旧无法停止
“面朝黄土背朝天”
是当地农民群体的真实写照
也是我父母的写照
曹魏,31岁,上市公司高管,在看到枣民们的窘境后,他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迅速加入了这场爱心传递,他的行为感动了大家。
我叫「曹蔚」
今年31岁
就职于上市公司高管
靠着自己的努力
我很欣慰,如愿将日渐年迈的父母
接来了城市安享晚年
然而此时此刻的我
再次听到山西临县枣滞销
“劳碌了一年,却再次得到这样的结果”
作为农民的儿子——
在农村成长的经历
让我对于于弱小贫穷的
农民们有着天然的同情和关注
听到这样的消息让我感到万分的痛心
于是我立即赶往了
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
“从长沙的黄花机场出发
直达山西太原市
再从太原搭乘通往临县的客运汽车”
历时五个多小时
穿越了小半个中国抵达了
这个属于「黄土高原」的偏远小县区
这里的天很高,很蓝
土很厚,很厚——沉淀了亿万年
“黄天厚土”仅仅四个字
却异常贴切的形容了这里的环境
这个干旱少雨的地方
从很早以前便已经是红枣们的家园了
种植——素有“铁杆庄稼”之称的红枣
也是当地枣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种枣的辛苦
只有枣农们自己明白——
农历三月要施肥、剪枝
四五月要锄草松土
六七月份还要再剪枝
八月中秋节后要收获
每天早晨五点起床采大枣
对于临县枣农们
即使是红枣销量很好的年份
也未曾看见有人
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
彻底摆脱社会底层的命运
辛苦的劳动换来的是
最微薄的收入
每日劳作也仅仅只能维持日常的开销
临县的经济落后——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但特殊的地理环境
却让当地的红枣品质
非常好、产量也多
临县虽然贫困
但并不妨碍它享有很多荣誉
“中国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
临县枣民们居住的窑洞
大多都是简陋破旧的
居室内的家具也屈指可数
不曾有过翻修的痕迹
一砖一土都像在诉说着这里的贫穷
枣区内我几乎没有看见年轻人
守着家园的都是老人
她们普遍皮肤黝黑
脸上的皱纹
就像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由于连续几年红枣卖不了高价
年轻人大多都
告别山村,出外打工
村里剩下的几乎都是老人
一个个的孤独身影
操劳的同时还承受着
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和寂寞的煎熬
当得知我们不远千里来的目的
是为了帮枣农们卖枣时
站在身后的大爷
默默的抹着眼泪
即将离别
我们走在路上偶尔回头时
看见山坡上——静静站在土砖房旁
眺望我们良久的大爷
那包含了太多情感的目光
让我们明白
此次离去我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使命
更是临县所有枣民的希望
关于临县红枣的口感
皮薄肉厚、吃起来有一种绵润的质感
带点小酸头,不像普通干枣那么干瘪
红枣是没有喷洒任何农药、化肥的
因为这儿的枣民根本连化肥农药都买不起
一边是农民守着大量的红枣低价难销
一边是城市民众抱怨吃不上廉价果蔬
上一篇:毛尖茶能放多久?毛尖茶如何保存?